首屆創業博覽會開幕 在西安曲江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為期三天免費開放
本報訊(記者 靳曼 周艷濤) 創業政策咨詢、創業經歷、項目推介、人才招聘……昨日上午9時30分,陜西省首屆創業博覽會在西安曲江國際會展中心舉行,3萬多人現場“取經”如何創業。此次博覽會由省政府主辦,西安市政府、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承辦,主題是“創業帶動就業、創業富裕百姓、創業促進發展”。博覽會為期三天,免費向市民開放。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王建倫,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省委常委魏民洲,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遵義,副省長吳登昌,省政協副主席張生朝等領導出席開幕式,西安市市長陳寶根主持。
開幕式后,記者來到熱鬧非凡的博覽會現場,只見這里有“創業成果展示區”、“創業項目推介區”、“一站式創業政策服務區”,二樓舉辦的“創業主題論壇暨創業明星報告會SIYB(創辦你的企業)培訓項目推介”吸引了兩百多人聆聽;“最受歡迎創業投資項目評選”、“全省人力資源招聘服務洽談會”等活動也吸引了從全省各地趕來參會的人們。
在咸陽展區,工作人員將足療設施也搬進了展區,現場展示其足浴技藝。“足療雖然發展很快,影響很廣,但社會上還是有人對這個行業抱著質疑態度,我們這次組織了10名足療技師,免費幫人們洗腳、按摩、做護理。”
據悉,2003年以來,我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創業和積極就業政策,鼓勵全民創業、家庭創業和自主創業,初步形成了“以小額擔保貸款為平臺、以創業培訓為抓手、以信用社區建設為基礎,以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為目標”的創業帶動就業模式。在創業政策和積極就業政策的激勵下,我省許多人士積極創業,既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又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全省各地相繼涌現出一大批自強自立、勇于拼搏,并取得優異成績的成功典型。
看看他們的創業之路
不同創業人群 成功各有絕招
這邊電腦展示最新設計的軟件,那邊用打油詩宣傳自己的發明,遠處勤勤懇懇的婦女們邊織布、邊給參觀者講述傳統手藝……創業博覽會上的這些不同景致,折射出不同人群的創業特點。
青年更青睞高新領域
昨日,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等領導參觀了博覽會現場。走到創業大學生胡覃面前時,孫清云駐足與其交談。胡覃說,他發明了聊天系統軟件,自己還開了一家公司,開展電腦、計算機軟件等業務。孫清云說,現在的年輕人創業都喜歡在高新領域中有所作為,這很好。畢業于長安大學的錢俊東也是一個大學生創業典型,整合多省市高校資源,做樓宇廣告、校外媒體。團省委書記衛華介紹,引導大學生創業是團省委的一項重要工作,團省委下一步還將讓企業家走進校園,帶動更多大學生走上創業之路。
農民新發明改善生活
在廣大農民創業群體中,記者注意到新發明、小專利已經成了他們的創業特點。寶雞市的趙文忠發明了新型節能柴禾爐,讓農民用上不花錢的清潔燃氣。趙文忠還編了一首打油詩宣傳自己的專利:只買爐子不買氣,天天使用秸稈氣,秸稈制氣真神氣,熱量賽過液化氣。寶雞陳倉區的王旭光則發明了高效節能的超導暖氣片,這些貼近農民實際生活的發明、創造不但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還讓廣大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帶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
婦女針尖擎起半邊天
靠雙手繡出幸福的陳玲今年47歲,她參會就是為了把“秦繡”一代代傳承下去。“秦繡”是漢朝時宮廷的裝飾壁畫,是在真絲紗羅上用68種針法刺繡的一種工藝品,非常名貴。“秦繡”還有一個神秘之處,就是一種顏色的真絲線用不同的針法繡出來的顏色居然不一樣。“秦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傳承人,我擔心這么好的中國工藝會失傳。”
寶雞千陽縣城關鎮西關村一組農婦王彩霞和鄉親們,現場擺起了“千陽刺繡”,美麗的荷塘月色圖在她們的巧手下,慢慢現出美景。刺繡在當地婦女中相當普遍,不愧為“巧手繡出滿園春,針尖擎起半邊天”。博覽會現場,咸陽農家手織布、渭南華縣皮影、西安高陵縣虎頭高靴……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烙印的工藝技術,在廣大婦女創業的熱潮中被傳承下去。
記者在現場還看到其他一些創業人群,如下崗職工、院士、教授、歸國人員等。談起創業心得,創業者們有著共同的感受:創業是艱辛的,如果把它當作一種樂趣,在最艱難的時候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本報記者 靳曼 周艷濤
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
一碗面皮發家 一個點子致富
在首屆創業博覽會上,三萬多人擠進會場,尋求創業經驗。記者采寫了幾個創業故事,與讀者一起分享他們的致富經,聽聽他們的創業指南。
借十袋面粉起步
在一樓展區,依靠一碗面皮創業的寶雞農民張新懷的創業經歷吸引了許多人。張新懷還將他們的面皮機帶到會場,現場生產面皮,供參會者品嘗。
張新懷原是一個普通農民,農閑時到城市打工掙錢。1994年,打工有了一些微薄收入,他便琢磨起自己做生意。“最初也不知道做什么合適,后來覺得陜西的面皮、米皮在全國都特別受歡迎,我就嘗試著賣面皮。”當時既沒有資金又沒有設備的張新懷借了10袋面粉,自己買了一口鍋,就這樣,一個面皮加工作坊成立了。但手工制作特別費時費力,他就研制生產一種制作面皮的機器,用機器來加工生產面皮,效益良好。昨日他將自己研制的面皮加工機器帶到會場,現場生產米皮、面皮,受到了很多逛會者的肯定。
張新懷說:“我覺得陜西的小吃應該走連鎖經營的形式,需要有文化、善于經營的人才介入,才能帶動陜西小吃的發展。”
關鍵是選準項目
2006年大學畢業的錢力,通過自主創業成功開設了一家“陶坊”,并招錄了5名大學畢業生一起經營。他的“陶坊”展區吸引了許多年輕的家長和孩子們,一名工作人員還在現場為人們演示制作。“我畢業后三個月就在寶雞開了一家陶坊,當時最困難的就是沒有資金,但只要有好的項目,融資也不是很困難。”錢力說,當時他詳細制作了項目企劃書,闡述了怎樣讓孩子愛上傳統的陶藝制作。因為項目比較好,很快就融資6萬多元。開業后,受到孩子們和家長的歡迎,效益比較穩定。
據介紹,近年來大學生創業越來越多,有成功,也有失敗。對此,錢力說,現在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很多,小額貸款、工商注冊手續都很便捷,但關鍵是一定要選準項目,選項目時要多與周圍的人商量,并進行市場調研,看看這個項目的社會效益如何。
閑暇織出創業路
“我一直是做毛線生意的,夏天生意比較清閑,沒事時就開始嘗試著編織各種形狀的吉祥物。”與別人相比,來自渭南華陰的楊森絨,她的創業之路則十分偶然。
然而就是這樣,楊森絨編織了金燦燦的豬寶寶、小企鵝,各種生肖寵物、水果、辣椒等造型各異的吉祥物,受到了許多人的歡迎,市場銷售火爆。她隨后成立了一個針織工藝部,并免費向下崗工人傳授針織技術,帶動了更多的下崗人員就業。 本報記者 周艷濤 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