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船東擁有全球四成三的船舶噸位
亞洲船東論壇第十七屆年會六月三日在博鰲舉行。來自澳大利亞、中國、中國臺北、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和東盟船東協會聯合會(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在內的十二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一十五名代表出席了會議。目前,亞洲船東擁有的船舶噸位占全球的百分之四十三;全球前十大海運公司中,六家來自亞洲;世界前二十大集裝箱班輪公司和集裝箱港口中,有三分之二在亞洲。中新社發王辛莉 攝
中新社博鰲六月三日電(記者王辛莉) 中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今天在此間舉行的亞洲船東論壇第十七屆年會上透露,據最新統計,亞洲船東擁有的船舶噸位占全球的百分之四十三;全球前十大海運公司中,六家來自亞洲;世界前二十大集裝箱班輪公司和集裝箱港口中,有三分之二在亞洲。
徐祖遠稱,亞洲海運的崛起,受到世界的關注。目前,超過八成的船舶由韓國、日本和中國建造,遠東成為全球新的造船基地;逾二分之一的船員來自菲律賓、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金融、保險、法律等海運服務業,也在加速向亞洲航運中心轉移。
伴隨著亞洲經濟尤其是東亞經濟的迅速發展,該地區已成為世界海運市場最具增長活力的地區,全球航運的重心隨之東移。
徐祖遠說,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為世界經濟和國際海運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中國已有一百三十多個對外開放港口,在中國設立的從事國際海運的企業三百多家,從事國際班輪運輸的企業一百八十多家,中國與七十多個國家或地區簽訂了海運協定。未來,中國外向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將繼續為國際海運界帶來發展機遇,為亞洲船東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空間。
徐祖遠強調,世界海運在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諸多挑戰:世界原油價格居高不下,并呈日益攀升的態勢,增加了海運企業的運輸成本,影響了企業的經營效益;全球海員尤其是高級海員供不應求,成為制約世界海運發展的重要因素;全球氣候變化、溫室效應加劇和極端災害天氣頻發,海運面臨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海洋環境的課題等。
徐祖遠表示,亞洲船東需要在制定國際海運公約、規則、技術標準規范等方面形成有利于亞洲海運發展的共同的聲音,更主動地參與國際海運事務,爭取合理權益,確立亞洲船東在國際海運事務中的地位。 來源:中國新聞網